智慧農業物聯網監控系統方案
傳統農業長期受“看天吃飯”的制約,灌溉靠經驗、施肥憑感覺、病蟲害發現滯后,導致資源浪費與產量波動。智慧農業物聯網監控系統通過“傳感器感知、網絡傳輸、平臺分析、智能決策”的全鏈路技術體系,將農業生產要素數字化、可視化、智能化,實現“精準感知、精準調控、精準管理”。從大田種植到溫室大棚,從水產養殖到畜牧養殖,這套解決方案正以“提質、增效、節水、減藥”的顯著成效,重塑農業生產模式,成為破解“誰來種地、如何種好地”難題的核心支撐。
一、系統架構:四層聯動的智能監控體系
智慧農業物聯網監控系統采用“感知層-傳輸層-平臺層-應用層”的四層架構,各層級協同運作,構建覆蓋農業生產全流程的智能管理閉環。
1.感知層:
部署多類型傳感器與智能設備,實現對土壤、環境、作物、設備的全方位感知,監測土壤含水量/電導率/pH值、空氣溫濕度/光照強度/風速/降雨量、智能電表、水泵控制器記錄灌溉設備、溫室溫控設備的運行參數等參數信息,以及網絡監控視頻。數據采集頻率可調,為后續分析提供原始依據。
2.傳輸層:
采用“無線為主、有線為輔”的混合傳輸方式,確保數據穩定上傳。支持LoRa、WiFi、4G/5G無線組網,遠程傳輸,保障海量數據(如高清視頻、傳感器流數據)高速傳輸。
3.平臺層:
物聯網平臺作為系統核心,具備數據接收/存儲/處理、分析與決策、邏輯控制、集中管理、賬號管理、可視化管理、自動報警、遠程控制等功能。
4.應用層:
針對不同農業場景開發專項應用模塊,零編程零成本搭建,拖拽式應用開發,跨設備數據關聯,實現豐富的行業應用場景展示,精準落地應用各類型農業場景下。
二、核心功能:從“被動應對”到“主動管理”
1.精準環境調控:為作物打造“定制化生長空間”
傳統大棚依賴人工調節溫濕度,易出現“東邊高溫、西邊高濕”的不均問題。系統通過環境傳感器與設備聯動,實現動態平衡:
當溫室溫度>30℃時,自動開啟風機與濕簾,降溫速率達2℃/分鐘;
光照強度<5萬lux時,啟動補光燈(模擬自然光光譜),確保作物光合作用;
夜間溫度<15℃時,關閉通風并啟動加熱設備,保障果蔬夜間生長。
2.智能灌溉施肥:讓每一滴水、每一勺肥都用在刀刃上
傳統灌溉“大水漫灌”導致水資源利用率不足50%,施肥“一炮轟”造成土壤板結。系統通過土壤傳感器與水肥一體機聯動,實現按需供給:
土壤含水量低于閾值時,自動啟動滴灌系統,按“苗期少、結果期多”的規律調節流量(如番茄苗期每畝30m3/周,結果期50m3/周);
結合土壤肥力數據與作物需求,精準調配水肥比例(如葡萄轉色期增加鉀肥比例),通過管道直接輸送至作物根部,減少化肥使用量的同時,提升畝產量。
3.病蟲害早防早治:將損失扼殺在萌芽狀態
傳統病蟲害防治依賴人工巡查,發現時往往已蔓延。系統通過多重監測手段實現早期干預:
網絡攝像頭每2小時拍攝一次葉片圖像,識別率達95%(如小麥銹病的橙黃色病斑);
病蟲害傳感器捕捉特定氣味分子(如蚜蟲釋放的信息素),提前3-5天預警;
平臺自動推送防治方案(如“蚜蟲初期使用生物農藥苦參堿,濃度0.3%”),并記錄用藥時間與劑量。降低病蟲害發生率,提升果實農殘檢測合格率。
4.設備遠程管控:手機變“農具”,管理零距離
解決“設備分散、現場操作費時”的難題,管理人員通過手機APP即可遠程操控:
點擊“啟動灌溉”,系統自動開啟水泵并調節閥門,全程無需到田間;
查看設備運行數據(如“灌溉泵電流8A,壓力0.3MPa”),判斷是否存在堵塞、漏電等異常;
設置定時任務(如“每天凌晨2點開啟增氧機,持續2小時”),利用谷時電價降低成本,縮短每月巡田時間,壓低人力成本。
5.生產數據追溯:構建“從田間到餐桌”的信任鏈
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日益提升,系統通過全流程數據記錄實現溯源管理:
記錄播種時間、施肥種類與劑量、病蟲害防治措施、采摘時間等關鍵節點;
生成唯一溯源二維碼,消費者掃碼可查看“土壤數據-環境參數-農事操作”全記錄;
為監管部門提供數據接口,便于農產品質量抽檢與安全監管,抬高產品溢價、提升復購率。
6.產量預測與分析:用數據指導生產計劃
基于歷史產量、生長數據、氣象預測,系統可提前15-30天預測作物產量:
結合株高、莖粗等參數,預測小麥畝穗數、千粒重,誤差率<8%;
分析“施肥量-產量”“灌溉量-品質”的關聯關系,優化下一季種植方案;
為采收、倉儲、銷售提供數據支撐,避免“豐收后滯銷”或“供不應求”。
三、場景化應用:覆蓋農業全領域的解決方案
1.大田種植業:破解“粗放管理”難題
在小麥、玉米、水稻等大面積種植場景,連接土壤墑情、氣象環境監測站等設備,跨設備聯動控制灌溉水泵、智能閥門,分區精準管理,提升灌溉水利用率,降低倒伏率。
2.溫室大棚:實現“反季節種植”的品質飛躍
針對蔬菜、花卉等設施農業,在大棚內每100㎡安裝1個溫濕度傳感器、1個CO?傳感器,聯動水肥一體機與補光系統,精準調控,讓環境可控、品質提升。
3.水產養殖業:告別“看水色、憑經驗”的養殖模式
在魚塘、蝦池等場景,安裝溶氧傳感器,水面部署增氧機與投餌機,根據監測溶氧量自動啟停增氧機,提升溶氧達標率、降低魚類死亡率,解決溶氧不足、水質惡化等核心問題。
4.畜牧養殖業:保障“畜禽健康與效率提升”
針對豬、雞、牛等養殖場景,豬舍安裝氨氣傳感器、紅外測溫儀,配合視頻監控識別異常行為。并根據氨氣濃度,自動開啟通風機、開窗系統等,穩定控制氨氣濃度在25ppm以下,降低呼吸道疾病發病率。
四、應用價值:重構農業生產的效益與模式
1.降本增效顯著
節水30%-50%:精準灌溉減少水資源浪費,某萬畝農田年節水150萬立方米;
減藥20%-40%:病蟲害早防早治降低農藥使用量,減少成本與污染;
省工60%以上:自動化設備替代人工巡檢、灌溉等工作,緩解農村勞動力短缺;
2.品質與收益雙提升
品質更穩定:環境精準調控使作物糖度、維生素含量提升5%-10%,符合高端市場需求;
品牌溢價高:全流程溯源增強消費者信任,產品售價可提高15%-30%;
抗風險能力強:災害預警與科學管理使產量波動從±15%降至±5%;
3.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
減少面源污染:化肥農藥減量使用降低土壤與水體污染,某生態農場土壤有機質含量從1.5%升至2.2%;
資源循環利用:結合雨水收集、養殖廢水處理,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;
應對氣候變化:通過氣象預警與抗災調控,增強農業對極端天氣的適應能力;
智慧農業物聯網監控系統的核心價值,在于將農業生產從“經驗驅動”轉變為“數據驅動”,從“粗放管理”升級為“精準調控”,推動農業從傳統產業向高技術產業跨越,為保障糧食安全、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。
提交
基于低代碼平臺的智慧泵站一體化解決方案
基于低代碼平臺的智慧園區一體化管理方案
低代碼云平臺應用智能家居
低代碼云平臺應用工業自動化
遠程聯網監控系統的功能解析與場景化應用

投訴建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