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田水利工程遠程監控與遠程調試的解決方案
一、方案背景與行業痛點
農田水利工程是保障糧食安全、推動鄉村振興的核心基礎設施,但傳統管理模式面臨三大挑戰:
1. 數據孤島:水庫、泵站、閘門等設備分散運行,人工巡檢依賴經驗判斷,無法實時掌握水位、流量、設備狀態等關鍵參數,導致水資源調配效率低下;
2. 運維成本高:偏遠地區工程分布廣,人工巡檢頻次低,設備空轉、過載運行等問題頻發;
3. 決策缺乏依據:歷史數據分散存儲,難以通過數據分析挖掘設備故障規律,非計劃停機率居高不下,影響灌溉效率。
御控物聯網系統通過“端-邊-管-云”四層架構,構建覆蓋水源、輸水、配水、節水全流程的智能管控體系,實現農田水利工程從“被動響應”到“主動決策”的跨越式升級。
二、核心功能與技術架構
(一)四層架構:全鏈路智能管控
終端層:
1. 部署御控工業級智能網關,集成4G/LoRa通信模塊,支持-20℃~80℃極端環境,適配水位計、流量計、土壤濕度傳感器、智能電表等設備,實時采集水位、流量、電壓、電流等50+參數。
2. 典型應用:在水庫部署液位傳感器,實時監測水位變化;在泵站接入智能電表,監測電機能耗。
邊緣計算層:
1. 通過御控邊緣網關對原始數據進行清洗、壓縮與初步分析,降低云端傳輸壓力。例如,自動切換備用泵,確保排水連續性;在渠道滲漏時觸發保護停機并推送警報。
網絡通信層:
1. 采用MQTT+TLS加密傳輸協議,結合LoRa低功耗廣域網技術,實現偏遠地區工程數據穩定回傳。
云平臺層:
1. 基于微服務架構的御控物聯網平臺,支持百萬級設備接入,毫秒級響應延遲。提供設備管理、數據分析、可視化看板、工單系統等功能,并開放API接口對接政府水務平臺、企業ERP系統。
(二)功能引擎
遠程集控:打破時空限制
1. 多端協同:支持手機APP、PC端、平板實時監控工程狀態,包括閘門開度、泵站啟停、渠道水位等參數。
2. 批量操作:可同時控制數百臺設備,例如暴雨預警時自動啟動全市排水泵站,干旱時聯動開啟灌溉閘門。
3. 權限分級:管理員、操作員、維修員多角色權限管理,確保操作安全可控。
遠程調試與運維:降本增效
1. PLC遠程編程調試:工程師無需出差即可對異地PLC進行遠程編程、參數調整,縮短故障修復時間。
2. 預測性維護:通過振動分析、電流波動監測等技術,提前30天發現軸承磨損、電機故障等隱患,優化備件庫存。
3. 工單管理系統:自動生成運維工單,記錄故障處理過程,構建透明化、可追溯的巡檢維護機制。
三、行業場景化落地
(一)水源工程:科學調配水資源
· 實時監控:在水庫、塘壩,御控網關對接液位傳感器、流量計,實時監測水位、流量變化,結合氣象數據預判來水量,科學調節閘門開度。
· 預警聯動:當水位超過警戒值時,御控云平臺系統自動關閉進水閘門,啟動排水泵站,并通過微信、短信推送警報信息。
(二)輸水工程:保障渠道安全
渠道監測:在渠道關鍵節點,御控網關對接壓力傳感器、流量計,實時監測水流狀態,發現滲漏或堵塞時自動觸發報警。
智能調度:根據下游用水需求,動態調整渠道閘門開度,避免“上游漫灌、下游干旱”現象。
(三)配水工程:精準灌溉提效
閘門聯動:在分水樞紐,御控網關對接智能閘門,根據土壤濕度傳感器數據自動調節開度,實現“按需配水”。
遠程控制:管理員通過手機御控APP即可控制田間閘門開關,減少人工巡檢頻次。
(四)節水工程:智能灌溉降耗
噴灌/滴灌控制:將噴灌設備PLC接入御控網關,預設灌溉策略實現“定時、定量、定區域”精準灌溉。
異常報警:當灌溉壓力異常或設備故障時,系統自動停機并推送警報,避免水資源浪費。
四、方案優勢
1. 高可靠性:御控工業級智能網關支持極端環境運行。
2. 低成本部署:采用SaaS化服務模式,無需自建服務器,降低客戶初期投入成本。
3. 開放生態:支持與SCADA、ERP、政府水務平臺等第三方系統無縫對接,構建數據互聯互通生態。
五、結語
御控物聯網系統通過“端-邊-管-云”四層架構與三大核心功能引擎,實現了農田水利工程的智能化轉型。從水源工程的科學調配到輸水工程的安全保障,從配水工程的精準灌溉到節水工程的智能降耗,該方案已在全國多個場景中驗證其價值。
提交
智慧灌溉泵房遠程監控物聯網系統解決方案
灌區泵站遠程監控物聯網網關解決方案
智慧水利:智能水泵控制與無人值守泵站
物聯網遠程控制水泵啟停智能自控解決方案
水泵運行組態監控系統御控物聯網解決方案

投訴建議